找到相关内容308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本戒之时空适应性

    身;昏暮吸烟,阻断中脉上端;于投生时,不容或化身。何况烟气恶劣,当为诸善士所共弃也。大蒜及葱,摄彼类中,亦应永断,而以烟草毒害最甚。若不戒断,终必符合世尊已往金口诚言。今世贫穷,渐至堕于恶趣,...丧志的东西,以便准确反映佛陀制定此戒的本意,详细讨论如下。  4.1. 戒烟   不少学佛的人以为:佛没有制烟戒,即不妨吸烟。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。根据历史记载,最早有人吸烟的地方是墨西哥,时间是...

    愚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5563152.html
  • 太虚大师论佛教“最要的一法”

    以至于无穷。众生的生命绵延不绝,所以业之受也是强者先牵,无有定期。有,有后,有暂时隐伏待缘而起者,也有由相反的善业力将恶业化解的。众生的业报因果错综纷纭,惟罗汉、菩萨与佛才能穷知究竟。业报理论...大师认为:“业报法则,实为佛教最根本的亦最究竟的所在,此而不信,亦无所谓佛教”8。业与并称,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。业,是一切善恶行为的通称,是由业所引生的结果,善行引发善果,恶行引发恶果,造有漏业...

    许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4168297.html
  • 魏晋南北朝反佛思潮

    果”,这是必然的。而果报有迟有速,有先有后,有的是当世就受到报应《》;有的是来世受到报应《生》;有的“经二生、三生、百生、千生,然后乃”,这叫“后”。人们在“解脱”达到“涅槃”之前,永远在天...

    汤一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3568394.html
  • 慧远的念佛思想及其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贡献

    服膺妙法,洗心玄门,一诣之感,超登上位。如斯伦匹,宿殃虽积,功不在治,理自安消,非三之所及。”就是说,对于精诚修教者来说,即使在他的命运中积有宿世的祸,这种殃的阴影自可消除,可以从、生、后的...乃延命同志息心净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,集于庐山之阴,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,率以香华,敬荐而誓焉。……夫缘化之理既明,则三世之传显矣。迁感之数既符,则善恶之必矣。推交臂之潜沦,悟无常之期切,……今幸以不谋而...

    曹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0574305.html
  • 《心经》修持、密义及击掌除魔障法简介

    以其身放无量光明,相对之下,彼光明如萤光对日光,故可转生尊敬之心,专一听受佛法。   利生修法——我们应住于观法无自性之甚‘深’法身境中, 而‘明’身五受身境,观自身放光十方,行上供养诸佛,下施... 其心咒义。   三。击掌除魔障法——当年玄奘大师往印求学取经, 途中遭遇甚多魔障,即依持颂心经来除魔障。于西藏及日本尚保留与修持此心经除魔障法,一般在法会或修行前先念诵心经一次, 再观修此法, ...

    蒋扬亲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3181367.html
  • 妄语及其果报的公案说明

    一般都是揣测人的意向,推算多不如法,或者往往受别人暗中嘱托,颠倒而说,误人大事。后来他嚼舌而死。张某既然以舌根造作妄语,蒙骗世人,现世须以嚼舌惨死来受,除了之外,还有后世更深重的苦。   《...支佛偷牛,经过一昼夜。我因此堕落三恶道,受了无量痛苦。以余业未尽的缘故,今天证得到阿罗汉果,仍要受,受别人诬谤。”   这则公案突出显示两点,第一是妄语业的增长广大,第二是妄语业的领受等流果。 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妄语|果报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17270288278.html
  • 浅解“弥勒菩萨偈”中的人生哲理

    ”到来之时,因为不修行,不修善,最后身心都痛苦不已。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痛苦到来呢?   弥勒菩萨接着告诉世人: “马上放下手,回头未为晚。也不论是非,也不把家办,也不争人我,也不做好汉,...由他、躲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”。所谓: 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,时候一到,一切都”,要相信这世间是有因果的,任何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,付出相应的代价。中国古圣先贤历来都教导我们...

    圆缘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7335990227.html
  • 从《维摩诘经》看佛教对六朝志怪文学之影响

    历来是中国佛教教义的核心。佛徒宣称,“业有三”,不论是、生、还是后,报应是毫发不爽的。人们要想求得善报,就必须持五戒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;守十善,即不犯杀、盗、淫、妒忌、...于《维摩诘经》中有多处涉及对佛家时空观之论述,如:佛在向长者之子说佛法前展现自己的神威时,将长者之子献上的七宝盖“合成一盖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而此世界广长之相,悉于中;又此三千大千世界、诸须弥山、...

    李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395197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西方发愿文解讲记(一)

    解释:在十法界有情当中,唯有阿弥陀佛乘着大愿船,入到生死海中,佛证得无住大涅槃,不执著生死此岸、不居于涅槃彼岸、不住烦恼中流,以愿力从法身中流化二身,接引九法界的众生都到达涅槃彼岸。这样的利益遍满...受生,流转生死,不如在净土化生,永超轮回。在十方净土中,又只有西方净土是凡夫最容易往生,往生后又能前不可思议利益的净土。因此就认定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唯一以西方为归。这就是只以“西方发愿&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西方发愿文解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085625325673.html
  • 重视并抓紧佛教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

    徒劳奔驰。每见无知愚人,稍作微善,即望大福。一遇逆境,便谓作善获殃,无有因果。从兹退悔初心,反谤佛法。岂知通三世,转变由心之奥旨乎。通三世者,现生作善作恶,现生获福获殃,谓之。今生作善作恶,...怨怨相杀。鳏寡孤独,贫穷患难,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。岂戒杀放生之人,绝不作此项功德乎。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,尚未至于死地。物则不行救赎,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。又曰:物类无尽,能放几何。答曰:须知放生...

    张跃生

    |教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243261210.html